平菇氣象病的防治
平菇氣象病
【癥狀】多年平菇栽培實踐證明,春季溫度異常大幅度突升或突降天氣變化,可使同一氣候區內,產生同一平菇氣象病害,如管理不善,則1~7d內,平菇子實體出現大量萎蔫死亡現象,損失慘重。因此,研究食用菌氣象病害,利用天氣預報成果,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,對減少食用菌損失,提高種菇經濟效益,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【病因】 一般中低溫性平菇出菇最適宜溫度在10~15℃,而廣溫性平菇出菇最適宜溫度在10~20℃,大部分平菇菌絲生長最適宜溫度一般在25℃。個例1反應,正常氣候環境溫度下,本地平菇4月下旬正處于最適宜生殖生長階段,基質營養輸送由菌絲體流向子實體,突遇持續一候左右的日最高氣溫≥32℃和日平均氣溫≥23℃的高溫天氣時段(菇棚內日最高氣溫≥35℃且日平均氣溫≥25℃)后,如不及時采取通風降溫措施,則基質營養輸送出現紊亂,變為由子實體倒流向菌絲體,進入營養生長,致使子實體營養供應停止或倒流向菌絲體而迅速萎蔫死亡。而在進入5月份后,隨著環境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≥20.0℃后,由于中低溫性平菇逐漸進入適宜菌絲生長溫度段,而不適宜子實體生長溫度段。因此,出菇逐漸停止,進入越夏養菌階段,類似于上述溫度突升情況下,也不會出現上述現象了。個例2反映本地平菇在3月中旬,正常氣候環境溫度下,正處于生殖生長出菇最適宜溫度下界,基質營養緩慢流向子實體,子實體緩慢生長,突遇持續一侯左右,日最低氣溫≤0℃,日平均氣溫0℃左右低溫侵襲后,如不及時采取增溫保溫措施,則基質營養緩慢或停止向子實體輸送,使子實體逐漸萎蔫死亡,而在平均氣溫持續≤0℃的寒冷冬季,很難形成子實體幼蕾,因而,即使日降溫幅度大,也不可能出現上述現象。
【防治方法】1999~2004年春季,共出現例2天氣3次,例1天氣2次。我們根據多年平菇栽培經驗,通過對平菇栽培場址、菇棚建造方式和管理方法研究分析,制定了較為科學的防御措施,通過近5年試驗,并與常規方法進行比較,減災效果顯著,基本無出現例1、例2現象。而在調查中發現,常規管理方法有50%~60%的菇棚出現例1、例2災害,損失較大,現將防御措施總結如下:
3.1 積極收聽天氣預報,采取有效措施,防患未然,是防御平菇氣象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。春季根據各地氣象部門發布的中短期天氣預報來安排平菇生產,如果預報近期氣溫將持續升高,有高溫時段出現時,應注意及時打開各菇棚通風窗,加大通風散熱,用草簾遮擋太陽直射光線。此外,在修建菇棚時,應合理選擇通風條件良好的場址。
3.2 隴南山區廢舊山洞很多,積極利用隴南山區一些廢舊的人工山洞或自然山洞栽培平菇,也是防御平菇氣象災害的可行之路。調查發現山洞種平菇很少出現例1、例2現象,由于山洞年氣溫變化是冬暖夏涼,洞外氣溫急劇冷熱變化,對洞內氣溫影響較小,只要平時注意改善洞內增光和通風條件,洞內四季均可安全生產平菇。
3.3 研究表明,利用半地坑式溫棚栽培平菇,受地溫影響,棚內溫度變化較小,在低溫冷空氣到來之前,及時用草簾遮蓋溫棚保溫,盡量減少降溫幅度,使其平菇幼蕾正常生長,雪停天晴后,白天可適當揭簾增溫通氣,晚上蓋簾保溫,待環境氣溫正常后,進入正常管理。在高溫天氣時段到來后,及時打開菇棚通風窗口,遮擋太陽直射光線,盡量減少升溫幅度和速度,也是防御平菇氣象病害的有效途徑之一。
3.4 除上述預防方法之外,選擇優良品種,科學按季節安排品種溫型也是一條可行之路。